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一十三章 亦友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那天晚上,李牧循只知道来的客人中,除了陈汉生外,有村支书、村长,还有村办学校的校长。

    送走客人后,母亲才悄悄地告诉他,是陈汉生老师向校长了解他的情况,又找到村支书刘炳奎了解他家的境况后表示,由陈汉生出钱供他读书。

    至于条件嘛,为人父母自然是叮嘱他说要好好学习,在学校听老师的话,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的话要记得报答陈老师的恩情云云。

    临了,母亲拿出一个旧布包,那是父亲年轻时候用过的,虽已老旧但对李牧循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。

    要知道,凭家里的条件要给他买个书包,也是一种奢望。在将包交到李牧循手中时,母亲刻意地在包上轻轻地拍了拍,便离去伺候父亲了。

    捏着旧布包,李牧循明显感到里面有东西,忙打开一看,居然是陈汉生给他的那本画册以及三根铅笔。

    整整一晚上,李牧循都将布包紧紧地抱在怀里,睡梦中的他嘴角始终挂着一丝微笑。

    第二天一大早,上学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人,那就是李牧循。

    学校并不远,就在村委会隔壁,一排四间的平房。一间最大的座位教室,里面足以容纳全村二三十个娃一起念书。

    隔壁是伙房,也就是城市里所谓的食堂,虽说是食堂,但娃娃们吃的饭都是从家里带来的,学校没有多余的经费另开炉灶,只能帮着加热一下。

    伙房的隔壁是办公室,陈汉生没来之前,仅有一个私塾先生与校长两人,也是学校支付不起太多工资,先生来了半年就走了,一直都是校长一人在苦力维系。直到陈汉生的到来,这才让他放下了肩上的重担。

    所谓校长,也只是年轻时读过几天私塾认识些字的农民,自然无法与陈汉生这种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比。

    剩下的一间,自然就是陈汉生的宿舍,也是临时搭建出来的土瓦房。也许有人会问,那之前的私塾先生原本住在哪里?要知道在以前,先生的身份和地位都是相当高的,自然是住在村长家里。

    农村的娃儿性子当然没有城里的温顺,但上课的态度却截然相反,因为他们都知道,要想离开这大山,就必须努力读书。

    整个教室传出一阵阵嘹亮而整齐的朗读声。让村委会的干部们个个都喜不自胜,更有甚者一天要上三炷香,保佑陈汉生老师能呆的时间长一些,好让村里的娃娃们能多接受些新事物,新教育。

    下课的铃声响起,在陈汉生的示意下,娃娃们轰地一下涌出了教室,跑到隔壁吃饭。

    每个孩子来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带的饭菜交给伙房的大婶,大婶会按时间点来加热,保证让娃娃们下课后能有一口热饭吃。

    整理完教案的陈汉生一抬头,空荡荡的教室里唯有李牧循一人还伏案而读,不免觉得有些奇怪。

    “牧循,你怎么不去吃饭?”陈汉生问道。

    “啊?”原本以为教室里就只有他一人的李牧循被问地有些慌张,扭捏着抬头回答道:“陈老师,俺一会就去。您先去吃饭吧。”

    却不料陈汉生没有离开,而是径直走了过来。慌张中,一个黄黄的玉米窝头掉在了地上。李牧循的脸唰地一下红了。

    弯腰捡起窝头,陈汉生很是触动,但毕竟吃的好与坏全凭家里条件,李牧循都上不起学,吃的自然更差。

    将窝头拿在手里,陈汉生一把抓起骨瘦如柴的李牧循,拉着他回到了自己的宿舍里,关上门。

    伙房大婶一早便将他的饭食准备好送了过来,是以桌上正摆放着两个腾腾的白面儿馒头和两叠小菜,这是村支书特意为他开的小灶。

    “你现在正在长身体,光吃这个不行的”陈汉生示意李牧循吃他的饭,而他自己则拿起手中的窝头啃了一口,更是说了句:“嗯~味道不错啊。这个窝头还是得来北方吃才正宗,不像南方都是机器做的,一点不好吃。牧循,以后咱俩就换着吃哈。”

    看着眼前爽朗的陈汉生,李牧循心中有一丝错觉,觉得此时的他不是学堂上的老师,更像是个爱护自己的大哥哥。

    不觉得眼眶有些湿润,却并没有让眼泪流出来。干巴巴的玉米窝头怎么可能会那么美味!

    李牧循抓起一个白面儿馒头咬了一大口,平生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,不免会噎到,但他却强装笑脸地回应着陈汉生,他打心眼里感激这位大小伙般的老师。

    “哎,别急啊,慢点吃,不够我再问大婶要”见李牧循不住地拍打着胸口,陈汉生更是表现出一种关爱:“来,喝口水顺顺。别光啃馒头啊,吃菜啊。不过,这些菜我都没见过,你给我介绍介绍。”

    宿舍里洋溢着欢笑声,因为是午饭时间,也没人在意。

    下午没有课,但难得有一位大城市里来的老师,娃娃们把教室里的板凳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