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二十一节 母亲的呼吸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母爱。

    所以,当爱他的人离开他时。

    他并不会过度伤心。

    因为他相信安全感永在,爱永在。

    就像一个问题:

    如果你的亲人或者爱人永远离开了你。

    你怎样才能表达对她的爱?

    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悲痛欲绝是对亲人最大的爱。

    而且这种悲痛越强烈,越表达对她的爱。

    这样回答也不无道理。

    但是,另一种回答也许更有意义。

    他会很悲伤,但不会悲伤到抑郁和心死。

    因为他相信,亲人是爱他的。

    这种爱是永恒不变的,不会因为他没有伤心到死而不爱他。

    如果伤心到死了,反而会中断这种爱的持续。

    他与亲人之间的爱也就由此中断了。

    有很多心理有隐疾的人,在亲人去世之后,往往会诱发抑郁。

    即使在亲人没有离开他,只是患病,他也会异常恐惧,不敢面对。

    其实这可以从上例中S男的经历中看出端倪。

    正是一次杂乱人群突然闯入他家中,而他的本能反抗机制又意外被压制。

    才导致他突然感受到母亲的危险,并因为本能的压制,这种危险被无限放大。

    也由此可以大胆推测:当时那些人当中,可能有些人发出一些“啧啧”的惊讶声。

    这种“啧啧”的惊讶声正是夸张的一种表现。

    在以后的生活中,他也确实害怕听到这种夸张声。

    他会感觉异常抗拒。

    因为外界对危险和痛苦的夸大暗示,导致他不敢面对父母所受的伤害和病痛。

    但是现在,他恢复了朦胧的安全感,外界的声音会渐渐弱化,只剩下他与母亲的对话。他的痛苦和悲伤自然被最大缩小。

    所以,当一个多愁善感的人,面对亲人去世。

    他的悲伤和绝望是无法言喻的。

    任何安慰都会显得很苍白,甚至连时间也难以令他释怀。

    唯一的办法,就是让他安静。

    彻底的安静,听不进外人的任何叹息与安慰。

    接受过多的同情和怜悯,和外界的"侵犯"具有同等负作用.

    因为同情之所以过多,是因为外人对他伤害也很大.

    就像一个很凶悍的人,总是欺负一个老实人.

    当有一天,凶人突然对老实人温和一点,这种善意就可能被老实人夸大.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只留下当初母亲生下他时,那种对外界朦胧的记忆。

    只有这样,他才不会被外界的悲伤暗示所影响。

    他不要过多地同情,不要外界对悲痛的夸大,他只需要儿时那颗天真懵懂的好奇心。他相信这是妈妈跟他做的一次“游戏”,依然充满着爱。

    保持着这颗天生的好奇心与懵懂,应对一切悲伤。

    小孩对死亡的概念是没什么理解的。

    这在健康人群中也是一样。

    健康人群的潜意识,正是因为继承了一部分小孩的这种好奇心与懵懂,才能够面对许多巨大的悲伤。

    只是他们浑然不知。

    所以,弗洛伊德说过:人不是不相信死,就是在潜意识中认为不死。

    正是这个原因。

    这个朦胧的记忆,才是最原始最纯洁的自我,没有受到任何暗示的粘附。

    所以,患者在心理分析的提示下,不断回忆。

    每回忆到一处往事时,他都会感觉异常欣喜。

    因为他终于重新唤起那些往事中的快乐。

    这在他患病期间是做不到的。

    因为他认为那些快乐已经“死”了。

    但是,现在他又能够复活“她们”。

    唯一的遗憾是,却不能把“她们”带入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。

    因为现实已经是物是人非了。

    这种遗憾又可能使他们陷入新的沉郁。

    这其实就是我前面所说的“复发”与“空洞”机制。

    还有,有很多人在深层了解自己的过程中,会突然感觉异常恐惧。

    因为他害怕自己会变成另一种陌生和未知的人格。

    他们害怕深入了解自己后,会颠覆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信仰.

    其实是因为他还没有突破最后的屏障,没有回忆到最初的那一刻.

    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有过多地信仰,过得更加快乐.

    所以,回忆到最本源的朦胧记忆时,却不存在这种遗憾和恐惧了。

    仿佛一切都是充实与安全、再熟悉不过的。

    那些曾经在他看来无比快乐、却又在后来遗憾失去的场景,不过是他连续、动态记忆中的一个闪光点而已。

    而不再像以前那样——快乐就在那停泄不前。

    就像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,面对同学分离的场景异常惆怅.

    越是回忆快乐的大学时光,越是忧伤.似乎再也回不来了.

    但只要回忆到最初与母亲相识的童年的朦胧时刻,他就可以意识到:大学时光只是他快乐的一个片断而已,这种感觉就像是刚刚出家门,遇到一些玩得开心的朋友,然后又回到家中感受那种熟悉的感觉。而不是与这些朋友粘合太紧,以至分别时如生离死别。

    更通俗一点,一个性格多愁善感的人,面对同窗几年的同学分别,伤感与惆怅无以复加。

    这种伤感几乎是无法克服的,甚至能够引发抑郁情绪。

    但是,不为人知的是:如果在此时,想像母亲陪在自己的身边。

    他再看分别的同学,就仿佛是刚刚开始认识那般好奇美妙,伤感不复存在。

    连象征着快乐终结的"抑郁",也不过是他记忆中的一个流动的片断而已.

    快乐并不会因为毕业而中止,而会继续向前.

    因为在那个朦胧时刻,他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才最强,外界的快乐也就都是流动的、持续的.

    如果大家有较强的逻辑和串联能力,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因为症状都是条件异常苛刻的快乐,如果把有条件快乐转换为无条件快乐,这种病态快乐就会被真正遗忘,再不出现。

    简言之就是:症状被永久遗忘。

    因为无条件的快乐总是容易被遗忘的。

    这在第一章中“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”这个概念中已解释过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